从日前在此间召开的全国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现场会上获悉,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工作将适当控制数量,保证创建质量,强化监督管理,严格退出机制。
目前工作的节水意识教育得到普遍加强,除了宣传外,还需辅以市场机制,如阶梯水价等方式实现节水目标。有学者研究表明,很多地区旱期的降水减少量与水资源减少量一般而言有一个概略的倍数关系,即1%的降水减少会导致2%左右的水资源量减少。
旱灾的形成过程较其他灾害缓慢,首先出现的是土壤墒情(含水量)降低,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江河湖泊水源减少,正常取水出现困难。这一条例规定了抗旱的工作原则与方向,但更具体的条款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法规,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法规体系这是实现由被动抗旱到主动备旱转变的最关键问题。国家应制定至少能够应付全国范围持续三年大旱的预防方案。若能切实理顺干旱的管理体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定有效的法规和应对特大旱灾的规划,切实做好由国家到社区的水源与粮食储备工作,有效掌握旱情与灾情信息,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我国可从根本上摆脱被动局面,将干旱的影响减至最小水平。
由于防办设在水利部门,其内部成员主要来自水利系统,而其他部委并没有人员实质参与防办的日常运作。可以想象,若没有足够的储备水源,如果未来发生类似明朝崇祯年间的大旱,会导致几亿人口持续多年基本生活用水无法保障,粮食大幅减产,生产陷入停顿。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编制本规划。
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为创新环保工作体制和机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环境保护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环境容量成为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环境管理成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环境标准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环境成本成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做好环保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环境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环境管理能力有所提高,环境执法力度有所加强。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
(二)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市场化机制开始进入环境保护领域,全社会环境保护投资比九五时期翻了一番,占GDP的比例首次超过1%。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口在庞大的基数上还将增加4%,城市化进程将加快,经济总量将增长40%以上,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际环境保护压力也将加大,环境保护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
这些重大变化,标志着我国环保工作正进入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挑战与机遇同在,困难与希望并存。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
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一、环境形势 (一)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展。
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对我国环境保护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增强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更有力的物质和技术支撑。本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阐明十一五期间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目标、任务、投资重点和政策措施,重点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环境保护部门的责任和任务,同时引导企业、动员社会共同参与,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五期间力图解决的一些深层次环境问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没有改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有法不依、违法难究、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比较普遍。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
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十五环保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三)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广大群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淘汰了一批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了污染治理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地区、流域和城市的环境治理不断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得到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草案即将实施意义重大,节能减排将使企业在节能减排中法制化和程序化,极大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安邦分析师指出。
我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形势,要认识到中国减排问题的严重性,2012年后中国极有可能会被限定明确的减排指标,业内资深环保专家指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日前表示,未来5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资需求可达4500亿元,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初步确定,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较十一五期间1.54万亿的投资额上升121%。
王玉庆透露,3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了讨论,并提出采用一些税费政策,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2012年以后的减排义务,联合国已于2007年底在印尼巴厘岛艰难地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终极将美国纳入到旨在减缓全球变暖的未来新协议的谈判进程之中。事实上,低碳经济转型之路悄然整装待发。相对于以前的能源强度指标而言,碳强度也受能源效率影响,但主要受能源结构的影响。
2012年以后各国的减排指标具有不确定性,但节能减排会是一个不变的趋势,企业越是积极的实施节能减排项目,便越有可能取得先机,业内人士指出。本报记者获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草案目前已经开始进入部委征求意见阶段,并列入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内容。
据有关数据,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到十一五末节能20%,减排10%的目标。按照十一五能源强度指标的处理方式,十二五规划可能把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到各个省,不能将节能的企望放在改变产业结构上,但今后的产业结构发展有利于能源强度指标,林伯强认为。
2010年全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占GDP(国内生产总值)3%以上,十二五末将达到2万亿以上,到2020年环保产业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王玉庆预计。备战2012年减排关口2012年或将成为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中国不得不面临的又一关口。
© 1996 - 2019 精雕细刻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月光居